2025-09-24 18:16:10
王蒙书屋 虞文梁/摄
2023年10月13日,一名网络博主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骑行时,在路边碰见几名刚放学的小学生,便随口问他们是哪个民族。其中一名男孩儿依米然·澳布力喀斯木没有一丝犹豫脱口而出:“中华民族。”
这个自信而响亮的回答令这位博主感动不已。这位男孩说,“自幼儿园起,学校老师就教育大家,中国有56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中华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
参观完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后的当地小学生围坐一起讨论绘画观后感手抄报 记者李天琪/摄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2024年,新疆在全国平安建设考核中排名第三,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47%,位列全国第一。平安新疆、法治新疆建设的重大成就,处处彰显着文化润疆的深远影响。文化润疆为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蒙书屋:从文化地标到普法阵地
初夏的伊犁,绿意浸染着巴彦岱镇的街巷。踏进王蒙书屋,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墙上的书摘映入眼帘。
“您的奶茶做好了,第一碗总是端在我的面前。”(摘自王蒙《故乡行——重返巴彦岱》)这句话是作家王蒙笔下关于新疆民族团结的描述,他常说,新疆人民对他恩重如山。
1963年,他举家从首都迁去边疆,在伊犁市伊宁县下属的巴彦岱公社二大队,一待就是16年。在这里,王蒙租住在公社农民阿卜都拉合曼老爹、赫里其罕大娘的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6年。正如王蒙所说,“几十年来我深深赞叹于伟大祖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所带来的发展、平安与友好情谊。我实际上早就尝到了民族团结的甜头。”
王蒙创作了《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融合特点的作品。其中,也有不少法治元素。如《中华文化:特色与生命力》一书就用专章讨论“德治”需要“给予关于法律、法制、司法监督,关于规则、竞争的补充”。再如,小说《这边风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悬念和西域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
如今,王蒙书屋已经成为民族团结的文化地标,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展示平台。“由王蒙工作生活地改造的王蒙书屋免费对外开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疆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年均接待量400多批次,3.6万人次;开展研学75场次,5000余人。”伊犁州党委政法委宣传教育处处长苑天河介绍。
今年3月,巴彦岱派出所走进王蒙书屋,联合社区志愿者开展普法与防骗识诈活动。王蒙书屋还与辖区中小学共建“行走的思政课堂”,定期举办阅读分享、诗歌诵读、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年均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次,助推文化润疆在基层开花结果。
长城烽燧:公益诉讼的保护
谁控制了龟兹,也就等于控制了中原与西方的交流。古代的龟兹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它地处丝绸之路孔道,是全球连接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的唯一交汇处。
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并行使着管辖权。唐代安西大都护府也设置在这里。
烽燧,同烽火、狼烟,是古代重要的军情报警系统,是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护卫丝路畅通。
库车市境内有22处(座)古代烽燧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最具有代表性的烽燧遗址。
克孜尔尕哈一词是维吾尔语,翻译成汉语是“红色哨卡”的意思。它与中原烽火体系一脉相承,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1年,克孜尔尕哈烽燧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长城资源,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这座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在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后,受自然侵蚀、风化作用,南侧中上部已呈凹槽状。
“新疆检察机关重点开展了长城烽燧保护专项,想扭转一个传统观念,即认为万里长城的西端止于甘肃境内。其实,新疆境内的和田、喀什等地区的烽燧都与之相连,成为一个整体。”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宣教处处长何海燕强调说,“长城向西延续到新疆境内,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自古就一直存在。”
为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库车市检察院通过与文物保护部门搭建“文物+检察”联动协作模式,将公益诉讼实践转化为预防性保护成果。
一方面,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由后端向前延伸至事前预防,督促相关部门履行主体责任,对克孜尔尕哈烽燧自然风化侵蚀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文物在本体安全、消防安全、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潜在风险隐患,降低文物受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因地制宜挖掘文物价值,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助推文物保护事业与文旅、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长城烽燧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一座座连接往昔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手风琴乐队:奏响基层治理文化乐章
走进伊宁市六星街社区的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维吾尔族小姑娘正在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琴声如清泉般流淌入心田。
这里活跃着一支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由维吾尔、汉、塔塔尔、锡伯、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的19名乐手组成。乐队成员互相学习借鉴,融合彼此文化,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成果。他们多次登上央视,成为展示新疆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的重要窗口。队员海扎托拉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19年4月,原六星街、赛里木、科切奇扎尔三个社区合并,成立了新的六星街社区。成立之初,社区流动人员多、出租房屋多、矛盾纠纷多,就业人员少、经济收入少,工作千头万绪。社区党支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社区民族工作新方法,建立了“支部+中心+网格+党员(联户)+居民”五级联动体系,并重点融入了民族团结元素。
六星街社区党支部组建了13支由各民族群众组成的业余文艺队,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280余场次,开展读书会、经典诵读、红歌传唱等活动165场次,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区党支部书记迪达尔·库钠依说:“从空中俯瞰,六星街6条巷道紧密相连,延展会聚至中心广场,整个街区犹如一颗鲜艳饱满的石榴,生活在这里的13个民族3500名居民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24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伊宁市解放路街道六星街社区党支部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一荣誉既是对社区工作的肯定,也是文化润疆战略在基层治理实践的鲜活例证。
马兰精神:文化认同的标识
有个地方叫马兰!有种精神叫马兰精神!
马兰,曾是一个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神秘地方,是位于新疆“死亡之海”罗布泊西北方的我国唯一核试验基地。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在这里,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全部45次核试验;在这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挺起了民族脊梁。
马兰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兰精神不仅是党的精神、国家的精神,同样也是跨越民族、推动民族大团结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源泉。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马兰花、核辐射侦察先锋连、夫妻树等故事外,还有包括“牧民七迁”在内的各民族大团结坚定支持祖国核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
为支持国防建设和生态保护,自1960年起,和硕特部落的后裔——和硕县乃仁克尔乡的牧民们,不惜一切腾出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两百多年的草场和热土,前后进行长达48年的7次搬迁。
2007年,为了保护生态和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采取“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等号召,投入1066万元实施乃仁克尔乡异地搬迁脱贫工程项目,后又从乌什塔拉回族乡划拨390亩行政区划土地和8000亩宜耕地,新成立了乌勒泽特村。
今天的乌勒泽特村,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在此交融,民族特色村寨示范村、全国最美乡村建设等工程,让牧民们过上了现代、文明、舒适的幸福生活。
如果说两百多年前和硕特先遣部队历经千难万险从伏尔加河流域进行大迁徙,叫思乡回国;那么,这历时近半世纪的7次搬迁,就叫团结爱国。这也是马兰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和硕县大力弘扬马兰精神,依托和硕县委党校,大力建设马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于2022年5月正式列入自治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备案目录。
和硕县委党校讲师、行政办主任桑文介绍说,县委党校联合州党校开发了以传承弘扬马兰精神为主线的“六个系列”“九个一”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编制《功勋马兰》教材,精心组织拍摄以程开甲、林俊德等马兰功勋人物为主题的系列专题微党课,其中“共和国的马兰”“马兰精神”系列等6部微党课在共产党员网展播。同时,打造16个现场教学点与5条路线,形成“理论+现场+体验”模式,2025年上半年承接87期3376人次培训。
马兰精神既体现在核试验基地的沉默坚守中,也闪烁在乌勒泽特村新居的灯火里。这种精神始终是文化认同的鲜明标识。
健全文化润疆制度机制
过去几十年来,党中央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在立法方面,除了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新疆还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2008年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颁布实施。
2015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通过,强调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统古村落保护力度”“支持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这是国内首个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省域立法探索。
今年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这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又一重要立法。
通过制度机制创新,文化润疆正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久精神动力。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新疆工作的思想根基,正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唯有将法治精神融入文化血脉,方能让中华文明之花在天山南北常开长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民主法治建设成就与展望”系列报道之三|将法治精神融入文化润疆战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虞文梁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35期